——“大夫,我爸平时可能吃了,你这不让我给他送饭吃,他怎么能受得了呢?这样病肯定好不了!”
在ICU门口,常能听到家属焦急的询问。看着亲人插着各种管子,家属们最朴素的关心往往凝聚在一日三餐里。那么住进ICU不让家属送饭就真的会让患者挨饿吗?
当然不!
在重症监护室(ICU)里,医护人员时刻与死神赛跑,而在这场生命的博弈中,营养支持常被称为“隐形守护者”——它不像手术刀那样直观,却是患者能否挺过危难关头的关键因素之一,因此医务人员比家属更关注患者的营养问题。
但是营养支持并不是家属眼中的一日三餐,我们有着更科学的计算,可以总结为“三步法则”。
一、评估与计算。我们通过体重指数(BMI)、血液白蛋白水平、近期体重下降程度等指标,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,并且综合患者的年龄、体重、疾病类型,计算每日所需热量,避免过度喂养或营养不足。
二、选择营养途径。主要分为2种,①肠内营养(EN):优先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输送营养液。符合人体生理,能保护肠道屏障,降低感染风险。适用于肠道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。②肠外营养(PN):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。仅用于肠道完全无法工作的情况(如肠梗阻、严重消化道出血)。
三、动态调整方案。①从少到多:初始输注速度通常为20-30毫升/小时,逐渐增加至目标量。②从稀到浓,营养液浓度需根据患者的耐受性调整,避免腹泻、腹胀。③密切监测,医护人员会每日检查患者的电解质、血糖、肝肾功能,及时调整配方。
营养支持是个精细工作,因此在进去ICU早期或术后早期,推荐以肠内营养乳为主,确保营养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。当患者胃肠功能恢复(如可耐受半流食),医生会使用混合方案,指导家属逐步引入家庭饮食,同时用肠内营养乳补充缺口,等到患者病情稳定,可使用家庭饮食,但是仍要关注:蛋白质来源(如鸡蛋羹、鱼肉泥) ,膳食纤维控制(避免肠瘘患者过量摄入),食物性状(从流食逐步过渡到软食)等。
因此,医护人员交待不让送饭时家属不需要过度焦虑,爱意的表达不止于餐盒,在患者病情危重的时刻,需要做的是和医疗团队站在统一战线,用科学的力量守护家人的健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