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医生,我肠镜查出息肉,为啥不直接切掉?”在河科大二附院消化内镜中心,这样的疑问几乎每天都能听到。随着胃肠镜检查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发现了息肉。那么,息肉到底切还是不切?
息肉切与不切,关键得看它的大小、数目和形态。如果息肉小,直径不到0.5厘米,数量也少,那医生多半会当场下手切除。因为这类息肉大多是良性的,切除过程简单,创伤也小,术后很快就能恢复正常饮食。如今的胃肠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,切除小息肉风险低,操作也简便。

但要是息肉大了,或者数量多,特别是直径超过0.5厘米,甚至达到或超过1厘米的,那医生就得慎重考虑了。因为切除大息肉风险相对较大,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手术方式。有时候,医生还得先取点息肉组织去做病理检查,确定是良性还是恶性。盲目切除可能会影响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。
另外,切除息肉后,还有出血、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。特别是术后2-7天,得小心迟发性出血。因此,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,在切除息肉前更得先做相关检查评估,确保手术安全。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,也得停药一段时间再进行手术,以免出血不止。
切除息肉后也得注意。当天应吃点清淡易消化的食物,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。息肉有可能会复发,所以得定期复查胃肠镜。此外,戒烟、限酒、多吃膳食纤维等好习惯,都能帮助我们预防息肉的复发。
医学界有句话:“发现一例早癌,挽救一个生命。”面对息肉,我们不必过度恐慌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。切与不切,得看具体情况。听医嘱、定期查,才是守护胃肠健康的关键。